50年前,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;
在2020年的中国航天日,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公布命名“天问(Tianwen)”。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得名“天问”,与楚辞《天问》中的精神一脉相承。出于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,中国预计于今年实施首个探测任务“天问一号”,目的地定为火星。
2020年7月23日,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,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,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。
很多人会好奇,为什么会叫做“天问”?
下面,我们来看看《天问》,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?
都知道《楚辞》历来被誉为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”,自从面世以来,就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。《楚辞》中最难心解者,唯《天问》也。
【屈子文化园内的天问坛】
天问之学,无首无尾、无伦无次、无断无案,如一盘散沙,却又横亘人间天上。学者陈子展坦言:我们今天距离完全读懂《天问》的日子还很远,可谓是肺腑之语。
《天问》所及,从宇宙之本源,到阴阳之俱化;从天地之构造,到星辰之往亘;从天地之晦明,到人世之更迁;从九州之山川,到八方之湖海;从四时之迭替,到万物之生死……几乎天上人间,无所不纳。
《天问》之问,非典籍烂熟于心者,安能发此大问乎?屈原作为一个九死而不悔的人物,对真理之执著可见一斑。面对未知的天地,不像庄子抛出“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,殆矣”,屈原说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就凭这句话,屈原早已超出了一个士大夫和诗人的身份,他更不失为一个哲学家。
宇宙的面貌和万物的兴衰,是他着眼的问题。他像所有上古时期的那些哲人一样,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,穷万物之本源,在一篇《天问》中,林林总总地发出了一百七十余个大大的问号。“天问”者,天地间之大问也。读之,仿佛看到一个身着奇服,行为高蹈出世而不愿从俗的狂人行走在昊天旷地之间,思索着宇宙间所有难解之谜题。
一开篇,就直抵全人类都为之困惑的问题:宇宙到底是怎样生成演化的?天地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天地有没有开始的时间,又有没有终结的时候?一切都混沌迷蒙,谁能回答这些疑问呢?
是谁在暗地里安排着昼夜的交替?
它又如何控制昼夜的时间?阴阳演变,万物生化,这一切的依据都是什么呢?
传说天有九重,又是谁去度量的呢?即便有,如此巨大的工程,却又是谁筑成的呢?
是谁在星夜操纵着北斗七星的结构?
天这么大,有没有边际呢?传说天有八山为柱,那八个擎天巨柱又在哪里呢?
又传说地陷东南,但大地的东南角为何倾塌呢?
天与地到底是怎样相连的?天地既合,那么多的边边角角,谁能左右周全?
天和地到底是在哪里交会的,又是如何划分的?
日月天体如何连属?
众星列陈究竟何如?
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,夜晚在蒙汜栖息,那么,从天亮直到天黑,所走之路究竟几里?
纵读屈原的这一系列发问,不禁感慨,如果当初不恨赴湘流,葬身鱼腹之中,恐怕他就要成为中国第一位,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了。虽是顽话,屈原所思考的深度,在当时恐怕绝无仅有,连诸子百家都不敢妄谈的问题,被他问遍了。
他思索太阳运行的轨道、月亮的周期、天体星辰的构造规律、白昼与黑夜的周期性变化、南北极、北斗七星,倘若没有惊人的才华、非凡的学识、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,安能仰天俯地,发出如此大问?
洋洋数问,从天地到神话,从历史到人事,纵横捭阖的《天问》就像是一部无所不包容的通史一般。这没有答案的问题,正是古往今来人人关心的事情。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,“天问一号”载着屈原的这些问题去寻求它的答案。
天问一号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的从0到1,这之后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天问一号正如《天问》的作者屈原在自己的另一篇名作《离骚》中说的那样,“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!”
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,有大气、温度适宜,与地球的自转周期也相似,对其的探测极具科学意义。“天问一号”秉承了先人开拓深空的情怀,也在向着开拓人类第二家园迈进!中国航天成果的命名,普遍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,流露着浪漫情怀。相信“天问”系列,会带着对过去的继承和尊重,面向未来探索与创新。
文章来源:网络综合整理(文中部分引用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)
编辑:徐沛
屈子文化园
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地址: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
网址:www.quzicp.com
咨询电话:0730-5381518
救援电话:0730-2930116
投诉电话:0730-5381018